海洋画家
李冬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全国公安美协主席
中国铁路美协副主席
绘画感言
文/李冬
一、对物落墨的点式画法
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开始关注绘画风格和技法的表现。以中国民居古建为创作题材切入点,在“点性”绘画道路上探索历时近二十个春秋。这期间创造性尝试以软硬各异吸水不同的方头笔、圆头笔,融会中西,对景落墨,以“点”式笔触营造画面,展现墨彩斑斓变化,物象凝重沧桑,强调空间中对光色的浑然体现,努力形成自己绘画艺术语言。“点式”笔法运用,更适合我表现特定物象质感、量感、空间关系,利于渲染浑厚画面所带来的情愫氛围。从北宋时“米家云山”的点式“墨戏”画法,到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五笔七墨”的纵意点笔山水,再到当代的点笔山川、点笔人物,很多画家已然在关注“点性”发挥所带予绘画的不同情思。纵看古今,中国水墨画的行笔本就是“点性”行笔。即使是长短不一的线,亦是长点与短点而成形。从根本而言,“点”是绘画基本的矢量符号,一个单元点的延续推导成圆劲的“屋漏痕”意味的线,许多点的集中结合成不同墨韵不规则的面。点能变通一切线面,大点小点,不变应万变。圆头、方头的点式笔触细碎的堆叠起伏、积墨积彩,浑厚干湿浓淡不同墨色笔触间闪烁着一种灵动,品味着一种特有的秩序,蕴藏着一种美感。在宁神定气的行笔经营中,屏弃浮躁,求得平和,正是我精神追求的获得。多少年过去,我要求自己要善于包容,乐于欣赏,虚怀好学,汲取营养。坚持关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众多绘画流派作品产生及所带来的语言内涵。向历史请教,向先人学习,运大功力扎实传统基础,再运大勇气踱出传统成见,运头脑寻找自我艺术的方向,运实力开始有针对性地突破和变革,这一切已是当代中国画家责无旁贷的事。中国画的出路在于传承与创新,中国水墨画仍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开拓视野探索解决,传承是一种汲取更多营养的手段,创新就是一种尝试完善生长的过程。
《***之言》 68cm×138cm
创作于2005年,是中国画坛最早诠释***主权的作品
二、对中国古建的精神感怀
绘画创作来自生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涉足于祖国的西北、华北,对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的民居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近二十年来足迹大江南北,对中国不同民族各种形式、不同功能的传统建筑,尽所能地写生收集整理,获得了大量用于绘画创作的资料。以中国古建作为精神载体,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一种博大的精神,它不仅集科技艺术为一身,还象是一部部石刻的史书。用艺术的特殊语言,呼吁人们审视历史的沧桑,铭刻往昔记忆;呼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整救,认知历史文脉,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涛声依旧》之一 34cm×65cm
《涛声依旧》之二 34cm×65cm
《涛声依旧》之三 34cm×65cm
三、感悟中国海洋绘画研究发展的意义
1986年父亲李海涛为创作中国历史第一件“海疆万里图”长卷,在沿海搜集创作素材,期间我陪同父亲从北至南行走逾中国半个海岸线,写生搜集大量素材。之后我从没停止对海洋绘画素材资料的收集。从沿海民俗风情,到图腾信仰神化传说;从各具特色民居建筑,到不同模式的渔具渔船;从多样的礁岩滩涂,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从波涛翻滚到潮起潮落,积累素材,寻求真实感受下的创作灵感。海洋中国绘画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按人物、花鸟、山水而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所难涵盖的。应当说历史上的山水画多是表现内陆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的景致。中国绘画史上没有给予海洋绘画体裁相应的定位,从传世其它绘画作品和诗词歌赋中难能看到古人对海的抒情,由此可见海洋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显现出的学术空白。中国是海洋大国,广阔的海洋国土约300万平方公里,有着7000多个岛屿,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海洋是立体的空间,有着山川平原,生长着无数动物植物,是地球最博大的生命空间。千百年来人们从海洋崇拜中已经孕育出人海和谐的中国式海洋文化精神。如果说历史上古人是由于沿海地处政治文化边缘,加之封海闭关,匪患频发,荒芜贫困,以至文人士大夫多集中内地或京城,客观上促成了短视。那随着国力的增长,海疆意识的加强,海洋绘画题材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表现,在当下已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填补这一领域学术空白的同时,应会凸显出其存在的价值。
作品欣赏
《岁在乙亥》 68cm×68cm
《笔挟风涛》 68cm×68cm
《思逸神超图》 138cm×69cm
《欲随春浪跃龙门》 34cm×65cm
《势与通天》 34cm×65cm
《海底·凌虚》 68cm×138c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